返回顶部

马道镇:“点草成金”,菖蒲变身记


11月4日清晨,初冬的薄雾尚未散尽,龙潭坝村的林下地块已热闹起来。村民们正手持农具穿梭在林间,挥锄翻土、埋植石菖蒲种苗,湿润的泥土里混着新鲜的根茎气息,大家的喜悦弥漫在整个山林。



“这5万块帮扶资金总算用在了刀刃上!”龙潭坝村党支部书记信清伟指着连片的种植区感慨。此前,村“两委”为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,连续多次召集村民议事,最终锁定林下中药材石菖蒲——龙潭坝村海拔高,气候土壤适宜,恰好符合石菖蒲喜阴湿、耐寒凉的生长特性。

石菖蒲作为开窍醒神的常用药材,市场需求较为稳定,不愁销的优势让龙潭坝村看到了希望。为破解技术难题,村集体敲定“承包种植”模式,携手汉中秦巴药之源中药材有限公司共同发展,由企业负责前期培育种植。

“企业有优质种苗和标准化技术,我们到时只管务工挣钱。”正在分拣种苗的村民杨继春抬起头笑着说。目前,10亩种植基地已完成种苗定植,企业派来的技术员正手把手指导日常的种植及管护。

谈及石菖蒲产业前景,信清伟算了一笔明白账:“5万元帮扶资金主要用于种苗采买和基础设施建设。按当前市场行情,石菖蒲3年后成熟,10亩地预计可收获干品近700公斤,收益可达8万元。”

秦巴药之源负责人接过话头补充说:“这还不算长期效益,待采收后企业将优先回购,后续还能帮村里对接深加工渠道。”

放眼望去,龙潭坝村的石菖蒲已然在林间扎根。村“两委”规划,未来将坚持采用“龙头企业+村集体+农户”的模式,通过分红、务工实现双渠道增收。依托龙潭坝村特色生态资源优势,让小小菖蒲既成为村集体的“增收宝”,更成为乡村振兴的“金钥匙”。逐步形成“林下经济+”的多种类模式,不断推动龙潭坝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。(通讯员:马道镇 廖蓉 杨嘉妮)